Search Articles/Users
Follow

Last Followed

Last Updated

Username

2022

Ava Gregoraci · Jun 11,2023 10:22

No Access Permission

Your user group (LV1) does not have permission to view this content (LV2)

Cancel

Save to
FebBox

TV Shows

Jun 11,2021 13:33

Add

Add New Folder

FebBox Insufficient Available Space

1056.56 GB of 1000 GB Used

Your FebBox requires more storage space to save files. Please upgrade your membership, purchase additional space, or organize your FebBox storage space to continue saving.

Buy Extra Space

Return the root directory, Clean up space

cnBeta中文业界资讯网

8 Followers

18532 Articles

cnBeta.com成立于 2003 年,是中国领先的即时科技资讯站点,已成为重要的互联网IT消息集散地,提供软件更新,互联网、IT业界资讯、评论、观点和访谈。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报道立场公正中立;尽可能提供关联信息;网友讨论气氛浓厚。

我们致力于奉献适合中文读者阅读的科技资讯,呈现科技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报道。
Put away

More

Recent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摘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5年后即2029年,1分钟或只有59秒。这一说法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科学家发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盖正在大规模融化,改变了地球的形状,导致地球自转减速比之前更快。这一变化可能在五年内引发全球计时危机,比如计算机通讯和电信网络造成大规模中断。 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为:2029年,某一个1分钟可能缩短为59秒,并且冰盖融化延后了这一天的到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1分钟还会减少成59秒呢?时间难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吗?这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计时系统尽管时间似乎是均匀流逝的,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调整了几十年——每隔几年插入一个闰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下我们的计时系统。为确定时间,我们现在常见的时间系统包括三种,分别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1)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的历书时(Ephemeris Time,ET)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原子时(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法语: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 TAI)世界时(UT1)是通过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天来确定的时间标准。它基于地球相对于平太阳的角度变化来划分时间刻度。世界时在航海和导航领域,以及天体测量和天文大地测量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世界时的稳定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对极高精度时间的需求,比如天文观测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时。具体来说,原子时是通过原子钟来实现的,而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来计时,这种振荡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原子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时间标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航系统、通信网络等领域。铯原子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代表大会决定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将铯-133原子无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也就是说,将铯-133原子发出的辐射振动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称作国际单位制秒。这一决定标志着原子时的正式确立,并为后续的时间计量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校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张首刚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长期扎根西部,甘于寂寞,攻关十余年,成功研制高稳定连续运行冷原子铯喷泉基准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一分钟为什么会变成59秒?以地球自转为参考的世界时,一直是国际标准时间产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天被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世界时刻反映了地球相对于宇宙背景的转动角度,这是很重要的。而采用原子时是一种非常准确、不变的时间定义方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定义的世界时不太匹配。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图片来源:文献[1]几个世纪以来,时间测量的稳定度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恒定,这就会使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产生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需要,便引入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系统。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需要对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即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所谓的闰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种添加闰秒的世界时就是协调世界时,也称世界标准时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系统。自1972年UTC正式使用至今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协调世界时已经添加了27个闰秒,均为正闰秒。然而,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因此科学家估计,在2029年,人类可能就需要首次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来保持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同步。地球自转速度为何不恒定?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受三个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首先,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会逐渐消耗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潮汐效应。其次,由于冰期后回弹,地球形状会发生变化,变得更为扁平,使地球的惯性矩发生变化,降低了其自转速度。这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将手臂向身体两侧平伸以减速旋转的原理。最后,地球内部的一些过程,即地核和其外层(地幔、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地磁场变化和地幔对流,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变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IERS)的数据,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在缓慢减慢。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增加大约1.8毫秒。虽然这个变化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其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例如,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日食时间与我们今天计算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500年前(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到的日食时间与现代时钟相比,时钟误差约为4小时。原本,科学家预计由于这些地球物理过程的作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将使得首个“负闰秒”在2026年到来。然而,卫星测量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这一现象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进一步减缓了地球自转速度。由于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效应,地球的惯性矩增加,自转速度变得更慢,从而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极地冰层融化并向赤道移动,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图片来源:文献[3]闰秒会带来什么影响?闰秒通常在世界协调时(UTC)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60实施。闰秒的调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人们往往感受不到闰秒所带来的变化。但对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技术系统和应用领域,如计算机、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闰秒却有重要影响。例如,闰秒的加入或删除需要全球同步,对计算机系统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2012年,多个大型网站就因为时间同步错误,导致服务器崩溃,出现了短暂的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又如,每次闰秒调整,GNSS系统需要更新时间数据,以保证授时精度。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导航电文的不准确。与传统的增加一秒的闰秒不同,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将会给许多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往往已经设计好如何处理增加的正闰秒,但对如何处理减少的负闰秒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准备。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负闰秒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全球技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尽管闰秒的初衷是保持UTC与地球自转时间UT1同步,但闰秒的调整,特别是潜在的负闰秒,正不断增加时间同步系统的复杂性。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分、闰时,以将调整时间延长至百年、千年;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时间同步技术会不断涌现,例如更精准的光钟和更加智能的网络时间协议,都可能为解决闰秒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参考文献[1] Tavella, Patrizia, and Jerry X. Mitrovica. "Melting ice solves leap-second problem—for now." (2024).[2]Agnew, Duncan Carr. "A global timekeeping problem postponed by global warming." Nature 628.8007 (2024): 333-336.[3] Gibney, Elizabeth. "Climate change has slowed Earth’s rotation—and could affect how we keep time." Nature 628.8007 (2024): 243-244.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70.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摘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5年后即2029年,1分钟或只有59秒。这一说法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科学家发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盖正在大规模融化,改变了地球的形状,导致地球自转减速比之前更快。这一变化可能在五年内引发全球计时危机,比如计算机通讯和电信网络造成大规模中断。 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为:2029年,某一个1分钟可能缩短为59秒,并且冰盖融化延后了这一天的到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1分钟还会减少成59秒呢?时间难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吗?这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计时系统尽管时间似乎是均匀流逝的,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调整了几十年——每隔几年插入一个闰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下我们的计时系统。为确定时间,我们现在常见的时间系统包括三种,分别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1)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的历书时(Ephemeris Time,ET)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原子时(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法语: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 TAI)世界时(UT1)是通过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天来确定的时间标准。它基于地球相对于平太阳的角度变化来划分时间刻度。世界时在航海和导航领域,以及天体测量和天文大地测量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世界时的稳定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对极高精度时间的需求,比如天文观测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时。具体来说,原子时是通过原子钟来实现的,而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来计时,这种振荡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原子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时间标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航系统、通信网络等领域。铯原子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代表大会决定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将铯-133原子无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也就是说,将铯-133原子发出的辐射振动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称作国际单位制秒。这一决定标志着原子时的正式确立,并为后续的时间计量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校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张首刚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长期扎根西部,甘于寂寞,攻关十余年,成功研制高稳定连续运行冷原子铯喷泉基准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一分钟为什么会变成59秒?以地球自转为参考的世界时,一直是国际标准时间产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天被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世界时刻反映了地球相对于宇宙背景的转动角度,这是很重要的。而采用原子时是一种非常准确、不变的时间定义方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定义的世界时不太匹配。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图片来源:文献[1]几个世纪以来,时间测量的稳定度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恒定,这就会使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产生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需要,便引入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系统。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需要对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即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所谓的闰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种添加闰秒的世界时就是协调世界时,也称世界标准时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系统。自1972年UTC正式使用至今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协调世界时已经添加了27个闰秒,均为正闰秒。然而,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因此科学家估计,在2029年,人类可能就需要首次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来保持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同步。地球自转速度为何不恒定?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受三个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首先,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会逐渐消耗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潮汐效应。其次,由于冰期后回弹,地球形状会发生变化,变得更为扁平,使地球的惯性矩发生变化,降低了其自转速度。这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将手臂向身体两侧平伸以减速旋转的原理。最后,地球内部的一些过程,即地核和其外层(地幔、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地磁场变化和地幔对流,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变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IERS)的数据,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在缓慢减慢。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增加大约1.8毫秒。虽然这个变化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其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例如,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日食时间与我们今天计算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500年前(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到的日食时间与现代时钟相比,时钟误差约为4小时。原本,科学家预计由于这些地球物理过程的作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将使得首个“负闰秒”在2026年到来。然而,卫星测量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这一现象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进一步减缓了地球自转速度。由于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效应,地球的惯性矩增加,自转速度变得更慢,从而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极地冰层融化并向赤道移动,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图片来源:文献[3]闰秒会带来什么影响?闰秒通常在世界协调时(UTC)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60实施。闰秒的调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人们往往感受不到闰秒所带来的变化。但对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技术系统和应用领域,如计算机、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闰秒却有重要影响。例如,闰秒的加入或删除需要全球同步,对计算机系统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2012年,多个大型网站就因为时间同步错误,导致服务器崩溃,出现了短暂的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又如,每次闰秒调整,GNSS系统需要更新时间数据,以保证授时精度。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导航电文的不准确。与传统的增加一秒的闰秒不同,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将会给许多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往往已经设计好如何处理增加的正闰秒,但对如何处理减少的负闰秒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准备。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负闰秒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全球技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尽管闰秒的初衷是保持UTC与地球自转时间UT1同步,但闰秒的调整,特别是潜在的负闰秒,正不断增加时间同步系统的复杂性。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分、闰时,以将调整时间延长至百年、千年;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时间同步技术会不断涌现,例如更精准的光钟和更加智能的网络时间协议,都可能为解决闰秒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参考文献[1] Tavella, Patrizia, and Jerry X. Mitrovica. "Melting ice solves leap-second problem—for now." (2024).[2]Agnew, Duncan Carr. "A global timekeeping problem postponed by global warming." Nature 628.8007 (2024): 333-336.[3] Gibney, Elizabeth. "Climate change has slowed Earth’s rotation—and could affect how we keep time." Nature 628.8007 (2024): 243-244.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71.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苹果向AirPods全系列发布新版固件修复漏洞 攻击者借助漏洞可强行连接耳机

摘要:今天苹果向 AirPods 全系列无线耳机以及 Beats 系列无线耳机发布新版固件更新,和以往固件更新都是修复小错误不同的是,此次更新主要是修复安全漏洞。据苹果披露的信息,在蓝牙连接范围内攻击者借助该漏洞可以伪造设备信息,例如可以伪造成某个耳机之前配对的信息,进而强行连接耳机播放内容。 通常情况下如果漏洞已经被黑客利用则苹果会在安全文档里说明,此次苹果并未提到这部分内容,说明漏洞应该还没有被黑客利用。虽然此次漏洞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攻击,不过对使用 AirPods 系列耳机的用户来说还是尽快更新为好,避免有恶作剧者利用此漏洞连接你的耳机。示意图,固件为旧版本下面是不同机型的固件版本:第二代 AirPods Pro、PowerBeats Pro 和 Beats Fit Pro 固件版本为 6F8其他机型的固件版本为 6A326需要注意的是 AirPods Pro 固件更新是自动化的、用户无法手动干预,但用户可以连接 AirPods 后转到详情里检查固件版本号。如果你希望尽早更新固件可以尝试如下方法:将 AirPods Pro 放进充电盒中并连接电源将 AirPods Pro 连同充电盒靠近已经配对的 iPhone 或 Mac接下来某个时间 iPhone 或 Mac 将自动下载固件并传输到 AirPods Pro 执行更新查看固件版本号具体方法:打开已经配对的 iPhone 或 Mac,这里以 iPhone 为例当连接成功后打开 iPhone 设置、点击 AirPods Pro在详细页面中找到关于部分,这里会显示型号、序列号和固件版本信息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69.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CSDN旗下GitCode正在批量搬运Github开源项目并为开发者创建主页

摘要:CSDN 旗下的代码托管平台 GitCode 目前正在批量从 Github 上搬运开源项目,不仅按照项目所有信息进行搬运同时还为项目开发者创建主页,问题是这个开发者主页都不属于真正的开发者。 GitCode 是 CSDN 开发的代码托管平台,为了能够快速获得搜索引擎流量 CSDN 按照惯用方式直接搬运大量内容进行填充,接下来应该就是通过 SEO 农场来污染搜索引擎获得流量了。目前已经有不少开发者注意到自己的项目被 GitCode 搬运,而且 CSDN 还有其他招数,那就是将 CSDN 站内现有文章的提到的项目地址都从 Github 批量替换为 GitCode。图为 GitCode 首页CSDN 现有的文章在百度和谷歌搜索中有较高的权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提高 GitCode 的权重并将用户引导到 GitCode 上,同时实现权重提升和流量暴涨。因此接下来估计百度和谷歌搜索以及微软必应等搜索引擎中可能会出现大量 GitCode 的搬运内容,考虑到 CSDN 的内容农场实力,要想通过污染搜索引擎来获得流量对 CSDN 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当前这种情况原始项目的开发者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因为 GitCode 创建的项目以及为开发者创建的主页实际上都是自动化完成的,这些账号和项目也都不是开发者在控制,说难听点即便 CSDN 篡改项目开发者也没办法修改。CSDN 甚至还注意到部分项目的 readme 文件中包含 Github 地址,于是还将这部分文件的地址也都批量替换为 GitCode,后续可能会有用户搜索到这些项目后,都不一定能看到真正的项目在 Github 上的地址。开源中国旗下的 Gitee 即码云目前在国内开源代码托管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CSDN 想要抢占市场份额使用的这些招数着实让人不齿,不过考虑到 CSDN 以往的作风例如搬运还标记原创等,现在 GitCode 这样好像也不让人意外。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68.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美媒剖析OpenAI突然停止对华服务原因 对中国大模型行业影响几何?

摘要:北京时间6月26日,OpenAI日前突然发出通知,将停止中国开发者使用其应用程序接口(API)。彭博社发文称,此举将为中国大模型行业的大洗牌打下基础。眼下,百度、阿里巴巴集团等本土人工智能(AI)领导者都在采取行动寻求替代OpenAI的服务,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为何此时停止服务?OpenAI此举恰逢美国政府向本土公司施加更大压力,要求限制中国获得最先进AI和半导体技术之际。美国财政部上周末提出了进一步限制美国个人和企业在华投资的计划,重点是限制中国获得下一代技术。“这种情况与中美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持续竞争直接相关,”为中国企业提供培训的AI大学(University AI)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朱小虎表示,“之前有针对中国半导体的美国法律,最近也有针对半导体和AI的工作限制,所以对中国API服务的限制不是突如其来的事情。”新加坡AI公司Dorje AI的CEO梁忠伟表示,更大的担忧可能是,Meta旗下Llama等开源大模型是否也会切断中国开发者的访问权限。影响虽然OpenAI的退出为中国大模型行业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扩大用户基础的机会,但也导致创业者和资金紧张的创业公司失去了一些最佳工具,这些工具本可以用来微调或顺利启动他们的AI应用。目前,OpenAI、Meta和Alphabet等美国公司在生成式AI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技术可以根据简单的命令生成文本、图像和视频。生成式AI的背后就是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的访问渠道是API。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些API来构建和改进自己的平台,以便融合ChatGPT等服务或他们自己的专有模型。对于那些从零开始的中国开发者来说,能够使用OpenAI的API是一大福音,他们可以借此访问OpenAI的工具。许多本地开发者,尤其是那些资金不充裕的开发者,更喜欢通过 OpenAI的工具来训练AI系统和应用程序,因为这些工具被视为行业基准。百度等开始争夺客户现在,OpenAI威胁要切断这一联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监管与全球治理中心主任游传满表示:“领先的中国大语言模型可以从OpenAI的限制访问措施中受益,它将有助于从市场中淘汰掉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参与者。与此同时,这将使得中国开发者更难使用全球最先进的AI算法。”行业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无法访问全球工具可能会进一步阻碍正在追赶美国的中国AI公司。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已表示,中国本土AI模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追赶上美国的产品。大模型行业洗牌对中国市场而言,这可能有助于淘汰许多在“百模大战”期间创建的小型创业公司。 ChatGPT在2022年末的推出引发了一轮AI热潮,中国AI大模型层出不穷,被形容为“百模大战”。“大语言模型领域可能会出现一场血洗,我怀疑最终可能只会剩下很少的参与者,”梁忠伟表示,他还是科技播客“亚洲分析”的创始人,“赢家将会非常少,他们将是中国最大的公司。”自周二以来,包括腾讯、智谱AI在内的至少六家企业和创业公司都希望成为OpenAI的“平替”,纷纷推出激励措施吸引开发者使用自己的产品。周三,包括阿里、科大讯飞在内的AI相关股票都实现了上涨。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67.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OpenAI在国内的两条应用之路走不通了?

摘要:接到奥特曼警告信的第一时间,专注出海电商服务的大模型领域创业者高瑞麟,紧急召开了一场办公会,商讨是否需要将公司业务迁移到国产大模型上去的棘手问题。“迁移,(担心)用户会不会继续买账;不迁移,继续(调用OpenAI API)的话,成本、合规风险等都在提高。” 令高瑞麟陷入两难的,是在奥特曼领导下的OpenAI的一封推送邮件。在6月25日发出的邮件中,OpenAI表示,从今年7月9日开始,将阻止来自非支持国家和地区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受影响组织若希望继续使用OpenAI的服务,必须在其支持的国家或地区内访问。这也意味着,不在支持地区范围内的中国大陆,将迎接OpenAI的“断供”风险。需要注意的是,ChatGPT爆红以来,OpenAI其实一直未曾开放过中国市场的服务。国内大模型创业者李振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当前国内想要访问OpenAI的API,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向OpenAI官方申请,这种方式更多适合个人开发者;二是通过采购微软云服务,间接接入OpenAI服务,这也是当前国内唯一的合规渠道。据李振观察,目前微软云提供的OpenAI接入服务仍可以正常访问。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围绕OpenAI的API,国内大模型玩家也由此发展出了两大应用场景:科技大厂用以帮助训练自己的大模型,在模仿的基础上追求赶超效果;中小企业则用来开发落地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向客户提供多样性选择。对于更有实力和资源的大模型玩家而言,即便“断供”政策正式生效,也可能挡不住它们继续调用OpenAI的API的行为,“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很难存在彻底隔断某一地区访问权限的可能性,就是需要穿越多少围栏的问题。”关注大模型投资的恒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江一说道。进入2024年,即便已经出现了一众号称性能媲美GPT-4级别的国产基础大模型,但调用OpenAI技术的需求仍然存在。在江一接触到的合作客户中,有人明确提出希望提供OpenAI技术选项,“面对更开放、更发散性的问答时,OpenAI展现出来的答案还是更强一些。”这也促使一些应用开发商对不同的模型做起人为分割,简单的问题推理,以及涉及垂类行业问答的场景,优先调用国内大模型,偏复杂推理和分析的内容,就交给OpenAI。具体运行环节,有点类似当前业内推崇的MoE混合专家模型逻辑,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后,借助机器学习的匹配算法,先将问题分类,从而基于分类结果匹配对应的模型服务商。但是否使用OpenAI服务,还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为此多花钱,“充什么样的会员套餐,给你供应什么样的大模型选择范围。”李振解释道。不同于应用开发者的具体使用需求,那些同样有着自研大模型野心的国内厂商,通过接入OpenAI技术,还能起到辅助刷榜的作用。知名大模型测试集C-Eval就曾在官网置顶声明,称评估永远不可能是全面的,任何排行榜都可能以不健康的方式被黑客入侵,并给出了几种常见的刷榜手法,如对强大的模型(例如GPT-4)的预测结果蒸馏、找人工标注然后蒸馏、在网上找到原题加入训练集中微调模型等等。站在OpenAI的肩膀上,从模仿借鉴中快速赶超,则是国内大模型玩家接入OpenAI技术的更重要目的。去年12月份,字节跳动被爆出正在研发一个名为“种子计划”(Project Seed)的AI大模型项目,但该项目在训练和评估模型等多个研发阶段调用了OpenAI的API,并使用ChatGPT输出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此举违反了OpenAI的使用协议,根据规则,OpenAI禁止使用输出开发竞争模型。因此,字节旗下部分GPT使用权限被OpenAI封禁。字节官方坦陈,内部技术团队刚开始进行大模型的初期探索时,确实有部分工程师将ChatGPT的API服务应用于较小模型的实验性项目研究中,但“该模型仅为测试,没有计划上线,也从未对外使用。”部分国产大模型在训练模型速度上快速起步的一大原因,同样离不开对国外大模型的借鉴。去年11月被传出套壳消息时,零一万物在回应字母榜中承认,在训练模型过程中,沿用了 GPT/LLaMA的基本架构,但需要说明的是,借鉴架构并不能跟“套壳”或者“抄袭”直接划等号。不过,这确实帮助零一万物缩短了模型研发时间。去年3月,李开复正式宣布将亲自带队,成立一家AI 2.0公司,研发通用大模型。经过三个月筹办期,同年7月份,该公司正式定名“零一万物”,并组建起数十人的大模型研发团队。团队成型四个月后,零一万物便在11月份推出了“Yi”系列大模型产品,并借助Yi-34B霸榜多个大模型测试集。在OpenAI“断供”危机之下,国产大模型的战略替代价值越发凸显。在李振看来,从经济账上考量,国内公司直接调用国产大模型会是更为划算的选择。抢在企业迁移之前,一些追求更高收益的个人开发者,已经率先用国产模型替换掉了OpenAI。2022年11月ChatGPT亮相后,受限于政策,一些人开始盯上国内想要尝鲜的用户,做起了卖号生意。当时,ChatGPT Plus官方订阅价格为一个月20美元,国内用户想要使用,收费一般为共享号(供4-6个人使用)一个月50元左右,独享号一个月170元左右。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国产大模型的发布,加上用户对ChatGPT新鲜感的减弱,越来越多个人开发者已经将技术底座从OpenAI换成了国产平替,订阅价格也随之下降,有的连续包年仅需198元。现在,在App Store应用商店中搜索“ChatGPT”,各类相似应用程序充斥其中,ChatGtp4o、ChatGp4、ChatGp4o、ChatBPT 4.0、ChatGTB4……如今,OpenAI的“断供”之举,给国产大模型厂商提供了一次抢夺中小企业用户的迁移机会。继5月份字节、阿里、百度、腾讯等掀起大模型价格战之外,从6月25日开始,一众国产大模型玩家又纷纷祭出了零成本迁移计划,再次加码性价比之战。截至目前,包括智谱AI、百度、阿里、腾讯、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商汤科技、月之暗面等均已推出了OpenAI零成本迁移计划。为加速用户“搬家”,部分国产大模型还额外附送1千万乃至1亿Tokens,并配套调用、迁徙、训练等多项免费服务大礼包。便宜,只是鼓动用户迁移的必要条件。想要真正赢得用户的青睐,国产大模型还需要做到更好用。去年曾喊出史上最大降价的阿里云,并未能借助价格战换来新的增长。聚焦到国内公有云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不增反减。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3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3下半年IaaS市场中,阿里云市场占比27.1%,位居第一。但在2023上半年中国IaaS市场中,阿里云市场份额则为29.9%。更可况,在国产大模型降价的同时,OpenAI们也在降价。按奥特曼的话说,“OpenAI也可以将非常高质量的AI技术成本降至接近零……”想要增强大模型底座的产品吸引力,除了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比拼则在数据端。2020年发布GPT-3时,OpenAI曾详细公开了模型训练的所有技术细节。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表示,国内很多大模型其实都有GPT-3的影子。但随着OpenAI在GPT-4上一改开源策略,逐渐走向封闭,一些国产大模型就此失去了可供复制的追赶路径。此后,各家大模型拉开技术差距的重点,越来越多体现在训练方法、数据配比、数据工程、细节参数、训练过程监测技巧等细节之中。即便在模型框架相同之下,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训练方法加持下,最终训练出来的大模型性能依然会表现各异。“前大模型时代,AI的主流是以模型为中心的单任务系统,数据基本保持不变。进入大模型时代,算法基本保持恒定,而数据在不断增强增大。”在产业专家刘飞看来,相比算法和算力,数据可能是眼下阻碍国产大模型追赶OpenAI步伐的更大鸿沟,“魔鬼都藏在这些数据训练的细节里。”在国内大模型纷纷跨入万亿参数时代之后,对数据采集和训练的能力考验再次提升。参数量的大小与最终模型呈现的效果之间,两者“投入产出并不成正比,而是非线性的。”刘飞表示,“数据多只是一个定性,更重要的是考验团队数据清洗的能力,否则随着数据增多,数据干扰也将随之变大。”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6166.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Join kefu_004’s channel

Package

LV2($ 3.33/month)

Renew

10/24/2024

Total 3.33 FebCoins

Account balance

Recharge

Subscriptions can be cancelled at any time, and after cancellation, you will continue to have access to the content until the next billing cycle.

Send article

Everyone

Only Me

Everyone

Send CopyDone

Add File
FebBox
Other

Izumi Katsuyoshi

send message

Add File
FebBox

Photo Album

Jun 11,2021 13:33

Edit

View, comment and edit

View

Can view and comment, but not edit.

Comments

Block this user

Type a comment

0/400

After closing, the input will be lost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unsubscribe?

Speed 0.5 0.75 Normal 1.25 1.5 2.0

Time 15min 30min 60min

Voice

Microsoft Kangkang

Chinese (Simplified, PRC)

Chinese (Simplified, PRC)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Exit Reading

Susp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