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Articles/Users
Follow

Last Followed

Last Updated

Username

2022

Ava Gregoraci · Jun 11,2023 10:22

No Access Permission

Your user group (LV1) does not have permission to view this content (LV2)

Cancel

Save to
FebBox

TV Shows

Jun 11,2021 13:33

Add

Add New Folder

FebBox Insufficient Available Space

1056.56 GB of 1000 GB Used

Your FebBox requires more storage space to save files. Please upgrade your membership, purchase additional space, or organize your FebBox storage space to continue saving.

Buy Extra Space

Return the root directory, Clean up space

cnBeta中文业界资讯网

8 Followers

19143 Articles

cnBeta.com成立于 2003 年,是中国领先的即时科技资讯站点,已成为重要的互联网IT消息集散地,提供软件更新,互联网、IT业界资讯、评论、观点和访谈。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报道立场公正中立;尽可能提供关联信息;网友讨论气氛浓厚。

我们致力于奉献适合中文读者阅读的科技资讯,呈现科技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报道。
Put away

More

Recent

粉丝作品用塞尔达风格重现经典《高飞奇遇记》游戏

摘要:近日,一位热爱游戏创作的独立制作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利用虚幻引擎,以任天堂Switch大作《塞尔达传说:梦见岛》的温馨自然风格,将经典SFC平台游戏《高飞奇遇记》进行了全新的3D重塑。 3D《高飞奇遇记》游戏演示:这款新作暂时被命名为"Clay Island",主角自然是我们熟悉的迪士尼动画角色高飞狗。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制作人成功捕捉到了《梦见岛》那种柔和清新的视觉效果,加上高飞这一备受喜爱的卡通形象,整个游戏给人一种治愈又轻松的感觉。虽然目前仅是一个原型版本,但制作人已经表示会在未来推出一个完整的试玩Demo,让玩家能亲身体验这个全新的3D世界。我们从视频中也可以看到,高飞角色已经完美融入到了类似《梦见岛》的3D场景之中,并能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操作。作为一款独立开发的作品,能够如此出色地捕捉到任天堂大作的独特魅力,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这无疑也为其他游戏创作者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学会融合优质IP元素的技巧。目前还不清楚这款《高飞奇遇记》的3D新作能否正式推出完整版。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62.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为什么说苹果AI跟目前安卓手机上的AI不一样?

摘要:看过今年 WWDC 的差友应该都知道苹果总算把自己的 AI 掏出来了,顺带还玩了个“谐音梗”,把自家 AI 叫做 “ Apple Intelligence ”,简称 “ AI ”,中文名 “ Apple 智能 ”。 要知道,其他厂商顶多把自家手机定义为 “ AI 手机 ”,而苹果一上来就从概念层面截胡友商重新定义了 AI,格局瞬间打开好吧,也不知道这操作是不是跟母公司锤子学的~话说回来,这次时长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发布会,苹果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介绍 AI,看得出来它们内部对 AI 确实重视,不过据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很多人似乎并不买账。原因不外乎就是他们觉得,苹果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科技巨头,做 AI 憋这么久,肯定会带来一些颠覆式创新,就算没达到那种改变世界的程度,至少也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结果对比国内厂商,现阶段苹果 AI 有新意的东西并不多,其中不少功能甚至在很多国产手机上早就已经实现。更何况它还是 “ 期货 ”,测试版要到秋季才能用上,而且仅支持英语,部分功能、软件以及其他语言支持,得等到明年才会陆续上线,相当于这会儿苹果只是给我们画了个饼。当然画饼也就算了,关键是,这饼还不是谁都能吃上。从官网兼容列表我们可以看到,苹果 AI 仅支持 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 以及搭载 M1 或后续芯片的 iPad 和 Mac,至于其他苹果设备用户就只剩下羡慕的份儿。反观国产手机这边,上到大几千的旗舰,下到一千多的中端机,基本都用上了 AI,不少厂商甚至还喊出了 “ 全面普及旗舰 AI 体验 ” 的口号,你要说果粉没落差那是假的~而且这波啊,这波还是苹果亲自给友商递的刀子,最近这阵子很多厂商都开始磨刀霍霍……不过各位也别觉得苹果在 AI 方面已经全方位落后。尽管距离我们用上苹果 AI 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有关它的一系列功能,其实苹果在 WWDC 上都已经介绍的差不多了,最近这阵子我也一直在体验国内手机厂商做的 AI。然后我发现这么一件事 ——苹果对于 AI 的理解确实跟很多厂商不一样,它在 iOS、iPadOS 还有 macOS 上新增的那些 AI 功能,仅仅只是苹果 AI 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它精髓所在。光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认为我这是在给苹果找补,接下来咱们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你们别看苹果在会上介绍了诸多基于生成式模型实现的 AI 功能,其实它们概括起来无非就四种,分别是 —— 文生文、文生图、图生图,外加有 AI 加持,变得更聪明的 Siri。就拿“文生文”来说吧。iOS 18、iPadOS 18 和 macOS Sequoia 内置一个新工具“Writing Tools”,支持我们对文本进行改写、校对或者摘要,不仅风格能自定义,它还能检查语法、措辞和语句结构。其实这个功能像是 OPPO、vivo、小米、华为甚至魅族也都有,而且真写起来,未必会做得比苹果差。但是苹果跟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目前很多手机,都是把这项功能集中在语音助手和极个别原生 app 比如备忘录里边,如果想让 AI 帮忙改写文案,往往只能在特定的界面当中进行。而且整个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 唤出或者打开手机语音助手、调出对话框、把需要改写的文本丢进去、接着给到改写需求,等到 AI 处理完,再把文案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然而苹果的“Writing Tools”,几乎支持在任何场景下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备忘录、邮件以及各类第三方 app,这么一来,我们在用的时候,就无需在界面之间来回切换跳转。包括“文生图”和“图生图”功能也是一样。新系统内置的“Image Playground”工具,支持我们通过文本或者草图生成图像,这项功能除了信息、备忘录、无边记这些苹果原生 app 能用,其他第三方 app 照样也能调用。之所以第三方 app 也能使用苹果的 AI 功能,是因为苹果把 AI 集成到了系统层面,并且还面向所有开发者开放了 AI 调用接口,才让自家 AI 变成了一种通用能力 ——只要你在我的平台,谁都能用我做的 AI。换句话说,虽然目前苹果给到的 AI 落地应用案例,有不少都已经在其他手机上实现,但其实它端上来的不止是做好的那几道菜,还把烧菜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也一并给准备好了。要是有开发者不懂怎么烧,可以照着苹果给的菜谱学,这样起码能够保证基础的味道,当然要是有其他想法,苹果也欢迎他们利用这些原材料自由发挥,菜品丰富性将大大增加。可以预见,等到时候苹果 AI 正式上线之后,App Store 大概率会陆续冒出来一大批支持 AI 的 app。OK,说完前面这些,让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问题 —— 苹果所理解的 AI,跟其他厂商究竟有啥不一样?可能在很多手机厂商看来,“ 普及 AI ” 就是自己尽可能做更多 AI 功能,并且争取把原本只有在旗舰机上才能体验到的这些功能,下放到更低端的机型上,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用上。但是苹果的做法是:我不仅自己做 AI,把 AI 彻底融合进整个系统、深入到各个平台,同时我也支持第三方 app 开发者跟着一起扩充 AI 功能,最终让更多的 app 能够支持上 AI。怎么说呢,这两种做法显然还是后者更彻底一些,不过它们最终都能达到普及 AI 的目的,可能其他手机厂商也想像苹果这么做,但现阶段或许只有苹果最有这个实力和号召力。别的不说,灵动岛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 iPhone 从刘海换成药丸屏,苹果随之开放了适配灵动岛的接口,当时很多 app 都争先登岛,把打车信息、外卖进度主动适配了灵动岛。而Android这边如果想要实现类似功能,还得厂商主动找过去一家家谈,很多 app 根本不会这么积极主动……就目前看来,能在系统集成上面打过苹果的,可能也就只有下半年即将发布的华为鸿蒙 NEXT 了。前两天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 Harmony Intelligence 也是把盘古大模型做进了系统底层,不仅小艺和原生应用都能具备 AI 能力,其他第三方 app 也可以用上华为提供的一系列 AI 工具。果然英雄所见略同!至于为啥只有 iPhone 15 Pro 和 15 Pro Max 支持苹果 AI,完全是因为果子的野心实在有点大,在我看来它就是想利用 Apple Intelligence,把 Siri 打造成现实版 “ 贾维斯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已有的 AI 大模型,已经可以根据语境连续对话、读懂我们的碎片化表述、在文本和语音之间任意切换,以及回答各类问题,现在 Siri 能做到这些并不稀奇。各家大模型对于差评 925 是什么梗的回答但它强就强在,它还具备屏幕感知能力。平时我们玩手机,Siri 能够读懂屏幕内容,并且在各类苹果原生以及第三方 app 中完成数百种操作,这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把 Siri 当做助理来使唤,对此苹果也是举了几个例子。当我们在信息 app 中收到朋友发来的新地址时,只需说一句 “ 把这个地址加到他的联系人名片里 ”,无需告知 Siri 这个地址具体是哪里、联系人具体是谁,Siri 就能顺利做完这事。还有,我们只用说出 “ 从我的阅读列表里调出那篇关于蝉的文章 ”、“ 把周六那天的烧烤照片发给 XXX ”,“ 播放 XXX 推荐的那条播客 ” Siri 便会跨应用执行,整个过程非常丝滑。其他诸如问飞机几点落地、让 Siri 帮忙找相册里的某张照片或者某个视频片段,也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互联网上一直有个很古老的题目 —— 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这个问题有个标准答案: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将大象放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门。如果换成 Siri,我们甚至都不用教它具体该怎么做,只需要把最终想要的结果告诉它就行。这些操作看似简单,其实它涉及到文字、图像、音频还有视频等信息的处理,背后离不开各种大模型的支持。虽然现阶段 Siri 需要借助云端,没办法完全在本地做到这些事,但苹果已经明确表示,未来它将有能力实现完全基于设备端的智能化,相比之下,Siri 支持接入 GPT 更像是一个添头。相信各位应该不难发现,脱胎换骨的 Siri,才是本次 WWDC 最重磅的更新,没有之一。不过由于跑大模型非常吃内存,比如现阶段如果想在手机上流畅运行 70 亿参数的大模型,并且保证日常用机体验不受影响,内存至少得有 12GB,这还是经过压缩优化后的结果……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苹果部署在本地的模型在 30 亿参数左右,跟目前已经在Android手机上落地的 70 亿参数模型有差距,但它的测试得分却高于诸多 70 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对内存的需求不会小到哪里。而苹果在内存上向来抠搜……现如今Android中端机内存基本都是 12GB 起步,然而 iPhone 15 Pro 和 15 Pro Max 的内存却只有 8GB,iPhone 15 的内存更是只有 6GB,可以说小的可怜。换句话说,现在除了 iPhone 15 Pro 和 15 Pro Max,其他型号的 iPhone,已经配不上苹果在 AI 这块的野心。接下来摆在苹果面前就只有两个选择 —— 要么让不同内存的 iPhone,选择性的用上部分 AI 功能;要么索性直接设置一个门槛,只有当内存达到这个门槛,才能体验完整的苹果 AI。很显然,苹果选择了后者,8GB 内存,就是目前体验苹果 AI 的最低门槛……欸说实在的,我都怀疑库克是不是故意这么做,好促使那些钉子户果粉换机了。不过苹果好不容易憋了个大的,如果只给到其他型号手机一些诸如 AI 消除、AI 摘要等小功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苹果 AI 不过如此,因为这样的 iPhone 完全泯然众机矣~更何况其中还涉及到隐私保护问题,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所有用户数据在端侧也就是手机本地就能完成处理,只不过目前苹果还做不到这点,所以采取了本地+云端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AI。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 AI 任务,就交给 8GB 内存的 iPhone 来完成;而在处理更加复杂、需求更多的任务时,就通过对上传到云端处理的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保护用户隐私,这么做总好过所有数据都走云端。总的来说,在我看来苹果比很多厂商多迈了一步,它把 AI 融进了整个系统、开放了调用 AI 的接口,让 AI 不再只是依托于个别 app,以后每个 app 都能够用上 AI;而具备屏幕感知能力、有 AI 大模型加持的 Siri,也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当然苹果在 WWDC 上说归说,苹果 AI 落地后实际体验怎么样,还得等到正式上手之后才会知道,有件事可以确定的是,如今苹果这条大鲶鱼已经下海,接下来各大手机厂商关于 AI 的竞争,势必会愈演愈烈。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61.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美国封禁威胁临近,TikTok广告商应急计划曝光

摘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已经要求字节跳动在明年1月前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就会对TikTok实施封禁。随着这一截止期限越来越近,代表TikTok大型广告商的代理机构正在制定应急计划,包括在其营销合同中加入终止条款。 TikTok在全球拥有逾10亿全球用户,已成为许多品牌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不大可能接触电视等传统广告的年轻受众中。了解TikTok财务状况的人士透露,TikTok去年在美国创造了160亿美元销售额,主要来自广告。不过,多名广告业老板表示,他们的团队正在为明年制定替代计划,以防TikTok被美国封禁。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广告市场之一。一位广告业老板表示,禁令威胁已经对一些品牌的支出产生了寒蝉效应。该人士表示,他们曾询问公司高管,如果美国封禁TikTok,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对于如何在美国销售广告,他们目前没有一个好的答案,”这位广告业老板表示,“谁会相信他们能在六个月后,继续做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呢?”应急计划他补充说,其代理广告机构正在制定应急计划,包括一项“终止条款”,以避免在禁令发生时承担任何财务责任。品牌商及其代理机构通常会签订合同,提前承诺在广告上投入一定金额,以确保从媒体平台获得显要的广告位置或数量折扣。“你必须保持一点距离,”这位人士表示,“你并不缺乏推广的地方,只不过TikTok目前是最大的一个。”另一位广告代理机构老板表示,禁令威胁已经扰乱了客户的计划。他补充说,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会因此受益,“我们高层制定了应急计划,以防万一。TikTok的用户会去别的地方,我们的投资也会跟着去”。上周,TikTok CEO周受资(Shou Zi Chew)与其他公司高管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戛纳国际创意节。然而,他没有公开露面,而是参加了与广告业老板就该平台举行的私人会议。广告公司群邑集团(GroupM)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禁令被触发,我们预计广告收入将转移到其他社交视频平台,例如Meta的Reels和YouTube的短片,以及其他数字媒体所有者与目前活跃在这些平台上的创作者和网红”。第三位广告业老板表示,即使美国不采取任何行动,负面舆论也已经打击了TikTok在一些营销人员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考虑数据流向何处以及投资和回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该平台的社会影响。”他表示。回应TikTok在发给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继续看到广告业务强劲增长,因为大大小小的品牌都明白,TikTok能推动业绩,并对业务增长产生变革性影响。”目前,字节跳动正在与TikTok的禁令威胁作斗争,认为剥离法律侵犯了言论自由权,并声称不可能剥离TikTok美国业务。眼下,大约1.7亿美国人正在使用TikTok。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59.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华尔街预期追不上英伟达业绩“地球最重要股票”涨势远未熄火?

摘要:AI芯片霸主、被华尔街大行高盛予以“地球上最重要股票”称号的英伟达(NVDA.US)堪称是标普500指数(S&P 500 Index)成分股中最昂贵的股票,其股价约为该公司未来12个月预期销售额的足足23倍。然而,尽管英伟达估值高企,但是仍存在一个令华尔街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家市值超3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在未来几年的实际营收规模究竟将呈现何种壮观的局面,这也是促使华尔街分析师们普遍上调英伟达目标股价的重要因素,上周短暂荣获“全球最高市值上市公司”头衔的英伟达,市值有可能冲向5万亿美元大关。 以上这一问题,覆盖英伟达股票的华尔街分析师,甚至英伟达的高管们也不清楚最终的精确答案。英伟达H100/H200/GB200等AI GPU乃驱动ChatGPT以及Sora等重磅人工智能应用必不可少的最核心硬件,因此“AI卖铲人”英伟达潜在营收规模太过强劲,华尔街分析师们罕见地完全无法跟上增长步伐,使得他们的预测工作变得愈发困难。英伟达2025财年Q1总营收规模同比增长262%至260亿美元,总营收一举创下历史新高,连续四个季度远超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期,并且总营收同比增速是英伟达连第三个季度同比增速超过200%。在H100/H200 GPU强劲的需求助力之下,英伟达Q1数据中心营收同比增长427%至22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要知道,英伟达超过的上述这些季度普遍预期,乃华尔街分析师们在英伟达业绩公布之前经过不断上调后得出的营收预期。对于多数个人以及机构投资者们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英伟达营收前景无比乐观,但难以衡量具体的预期营收规模,那么投资者们应该如何计算英伟达估值是否过于昂贵呢?一年多以来,全球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无比狂热的布局浪潮引发了对英伟达AI GPU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这也让华尔街分析师们不断上调的季度财务预测甚至成了笑柄。分析师们不是在“保守地”编造数据,他们像对待其他公司一样,从管理层以及英伟达核心客户群(比如亚马逊AWS、微软以及谷歌等)那里获得线索。然而,即使是英伟达的高级管理层也难以预测这家芯片巨头在未来三个月左右的季度营收究竟如何——英伟达通常在季度业绩中给出下一季度业绩区间,亚马逊AWS等云巨头们对于英伟达AI GPU的采购规模则有可能远远跟不上云计算客户们的需求增速。自英伟达在截至2023年4月结束的财年季度营收规模开始爆炸式增速以来,该公司的实际最终营收平均超过该公司管理层预测中值以及华尔街预测中值13%,是过去十年平均水平的足足两倍多。机构汇编的预期数据显示,英伟达去年8月份公布业绩时,实际营收超过预测中值23%,这是至少自2013年以来的最大幅度。股价方面,华尔街目标价股票同样远远追不上英伟达股价涨势,全面受益于这股史无前例AI狂热浪潮的英伟达股价暴涨之势令全球投资者们感到震撼。继2023年股价狂飙240%之后,2024年以来暴涨170%。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英伟达股价自2022年10月以来飙升逾1000%,在上周更是一度成为全球最高市值上市公司,首次荣登“全球股王”宝座。在这场暴涨1000%的AI狂欢盛宴之后,全球资金也许将由狂热的非理性跟风涌入回归至理性思考,可能意味着屡创新高的英伟达股价短期向下调整或横盘,但很难改变“AI卖铲人”英伟达在AI时代之下的股价“长牛涨势”。“华尔街Ballparking”远远跟不上英伟达业绩目标在华尔街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Ballparking远远跟不上英伟达业绩。“Ballparking”在中文语境中可以通俗地翻译为“粗略估算”或“初步预测数据”。这是一个非正式的通俗表达方式,常用于指代对某事物的快速、大致的估算,而不是精确的测算。来自晨星公司(Morningstar)分析师的布莱恩•科莱罗(Brian Colello)表示,英伟达的业绩建模之所以如此困难,部分原因在于,当需求旺盛时,供应——可以说是最不确定的动态变量,这也使得这家芯片巨头与众不同,尤其是与AMD、英特尔等同行相比难以预测。值得注意的是,科莱罗是华尔街非常罕见的看空英伟达后市行情的分析师,该分析师在上个月将英伟达的目标股价从91美元上调至105美元。截至上周美股收盘,英伟达股价约126美元。科莱罗虽然持看空立场,主要基于英伟达高估值面临回调风险,但是他对于英伟达未来业绩增速前景非常乐观。假设英伟达增加供应的能力呈稳步提高趋势,他预计英伟达的季度营收增量保守将达到40亿美元,从而大致估算下一季度的销售额。“我不是唯一个调高目标股价或公允价值的分析师,也不是第一个对营收持续远超一年前预期感到惊讶的分析师,”科莱罗表示。“这很有趣,也很有回报,当然也很有挑战性。”科莱罗并不是唯一一个提高业绩预期与目标股价的华人街分析师。在上周五,Melius分析师本•雷茨(Ben Reitzes)今年第五次上调英伟达的目标价,从125美元大幅上调至160美元,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该股较上周五收盘价可能上涨26%。Wedbush Securities资深分析师艾夫斯(Daniel Ives)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他相信在未来一年,英伟达、苹果和微软将成为科技行业4万亿美元市值的争夺焦点,而英伟达可能是最早触及4万亿美元市值的巨头。艾夫斯强调,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企业和消费者们对这些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英伟达AI GPU芯片本质上就是科技领域的新黄金或石油。经历短期调整之后,英伟达将蓄力冲击5万亿美元市值?看涨英伟达股价的华尔街分析师纷纷强调,英伟达还将继续上涨,年内可能冲击150美元,甚至200美元——意味着英伟达市值将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自今年以来,华尔街分析师们的平均目标价股票同样远远追不上英伟达股价涨势,迫使所有覆盖英伟达股票的分析师们不断上调目标股价。虽然英伟达股价在上周五“三巫日”股票期权集中到期带来恐慌性的抛压,以及散户投资者获利了结压力之下周四股价出现大幅下跌,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师们认为,该股仍代表着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遇,美国银行强调,英伟达股票的任何程度下跌都应被视为逢低买入更多股票的良机。美银分析师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写道,投资者们应继续看好这家推动AI繁荣发展的芯片巨头,并且美国银行重申对英伟达的“买入”评级和高达150美元的目标价,这意味着该股12个月内还有约15%的上涨空间。美银在报告中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硬件端部署周期可能长达3-5年,但目前仅处于第2年,预计英伟达有着每年高达3000亿美元的机遇可以利用,这大约是该公司今年预期营收的三倍。美银还预计英伟达下一代基于Blackwell架构的AI GPU有望带来巨大营收贡献,并且美银驳斥对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衍生的“AI泡沫论调”,强调不像“互联网繁荣时期”是靠高风险举债融资,生成式AI部署是一些资金最雄厚的云计算巨头等基本面强大的科技领域领导者之间的竞赛。正如亿万富翁投资者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所述,从人工智能技术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许堪称“地球上最重要股票”的英伟达价值仍被低估。华尔街知名投资机构Rosenblatt近日发布一份重磅研报,核心内容在于:基于英伟达以CUDA为核心的软件业务潜在繁荣预期,即使AI芯片霸主英伟达股价在一年股价暴涨,但未来12个月该芯片巨头的股价仍将继续攀升,预计英伟达股价将比目前水平高出50%。这是来自Rosenblatt芯片行业分析师莫斯曼(Hans Mosesmann)的看法,他在这份研报中将该机构对英伟达的12个月内目标股价从140美元大幅上调至每股200美元的惊人水平,位列华尔街对于英伟达的最高目标价。Rosenblatt这一最新的看涨预测也意味着,近日首次荣登“全球最高市值上市公司”这一头衔的“全球股市新王”英伟达总市值12个月内可能将达到5万亿美元。展望未来,分析师莫斯曼表示,英伟达真正具备强力利润的来源不仅是其专注于AI硬件基础设施的AI GPU产品,还包括英伟达软件业务,该业务由英伟达广受欢迎的CUDA软硬件协同平台全面引领。即“CUDA+AI GPU”,共同构成英伟达无比强大的护城河。如果英伟达能够从以CUDA平台为核心的软件业务布局中获得可观的经常性营收规模,那么将使该芯片巨头的营收规模更具可预测性,从而使公司的营收下滑风险大幅降低。英伟达在全球高性能计算领域已深耕多年,尤其是其一手打造的CUDA运算平台风靡全球,可谓AI训练/推理等高性能计算领域首选的软硬件协同系统。CUDA运算平台是英伟达独家开发的一种并行化计算加速平台和编程辅助软件,允许软件开发者和软件工程师使用英伟达GPU加速并行通用计算(仅支持英伟达GPU,无法兼容AMD以及英特尔等主流GPU)。CUDA可谓是开发ChatGPT等生成式AI应用极度依赖的平台,其重要性与硬件体系不分上下,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CUDA凭借极高的技术成熟度、绝对的性能优化优势和广泛的生态系统支持,成为了AI研究和商业部署中最常用且全面普及的协同平台。根据英伟达官网资料,使用英伟达GPU进行CUDA常规加速计算编程以及一些基础工具是免费途径,但如果涉及到CUDA企业级大规模应用和支持(比如NVIDIA AI Enterprise ),或在云平台上(如亚马逊AWS、Google Cloud、微软 Azure)租赁英伟达算力时需要订阅式的CUDA微服务开发AI系统,则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除了CUDA牢牢绑定AI GPU所带来的巨额GPU硬件营收,以及CUDA企业级大规模应用带来的创收,以CUDA为核心衍生出的软件业务同样是英伟达CUDA实现巨额创收的引擎。在上个月,来自知名投资机构I/O Fund的科技行业分析师贝丝•金迪(Beth Kindig)也非常看好以CUDA为核心的英伟达软件业务创收预期。I/O Fund分析师金迪给出的英伟达长期市值展望则更加激进,该分析师上月发布研报称,预计到2030年,英伟达股价将比目前水平飙升超200%,并且市值届时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目前英伟达市值约3.2万亿美元)。金迪在报告中还预计,到2027年,全球AI数据中心市场的总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并且预计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将主要由英伟达占据,而不是其最大规模竞争对手AMD或者英特尔。“英伟达将占据其中的最大份额,” 金迪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UDA生态以及英伟达AI GPU强大性能。究竟何种程度的估值称得上合理?当然,也有很多交易员仅仅是基于英伟达的动能技术势头而买入该股。英伟达今年以来暴涨170%,并于上周二超越微软(MSFT.US.),一度以3.34万亿美元的市值短暂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美国银行对EPFR Global数据的分析显示,截至6月19日,这轮上涨推动各类科技型基金在上周获得创纪录的87亿美元资金支持。但是此后在“三巫日”抛压之下英伟达的股价下跌约6.7%,市值蒸发了2000多亿美元。对于那些倾向于关注贴现现金流模型的分析师们来说,这些模型比过去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对于英伟达业绩预期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造成重大难题。机构汇编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个季度里,华尔街分析师们对英伟达营收的预测与实际结果的正偏差平均高达12%。在过去五个季度平均季度营收至少为50亿美元、且至少有20位顶级分析师对其进行跟踪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中,英伟达偏差度排名第三,且市值规模远高于其他成分股标的。华尔街难以衡量英伟达估值因此,随着英伟达AI GPU业务蓬勃发展,以及亚马逊AWS、微软等英伟达最大客户承诺未来几个季度将在计算硬件上投入更多资金,投资者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于这只利润和销售额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大型股同行的股票,该支付多少价格才是合理的。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英伟达站在了一场人类大规模技术变革的最前沿,全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押注英伟达将成为AI时代领军者。华尔街预期英伟达2025财年营收规模将至少翻一番,达到1200亿美元,并预计将在下一财年继续增至1600亿美元,甚至有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市值同样超3万亿美元的微软当前财年的营收预计仅增长15%左右。根据目前的华尔街预期,英伟达本季度的营收规模大约为284亿美元,利润则有望高达147亿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和111%。与此同时,微软营收预期仅增长约15%,而苹果的预期仅在3%左右。虽然英伟达的估值倍数相当高,但考虑到英伟达的业绩增速预期,尤其是考虑到估值在EPS强劲支撑之下越来越低,此前显得“天价”的高估值现在看起来愈发合理。事实上,根据LSEG Datastream的统计数据,英伟达目前约45x左右的预期市盈率,仅略高于其5年期的平均市盈率41x,尽管英伟达今年年初的预期市盈率一度仅为25x。与此同时,这一估值也显著低于大约一年前的逾84x这一惊人估值。但是,对英伟达股价持持谨慎态度的势力逐渐庞大起来,主要担忧英伟达未来业绩超预期规模可能消失。在Jonestrading首席市场策略师迈克尔•奥罗克(Michael O ‘Rourke)看来,一个更大的担忧在于,英伟达超越华尔街增速预期的程度有朝一日将不可避免得开始减弱,原因就在于该公司愈发庞大的规模,这可能会让人们更难证明股价持续疯涨趋势的合理性。“这就是风险所在,”奥罗克强调。“你为一家市值庞大的公司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家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幅度可能将走向大幅下降,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来自D.A. Davidson的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表示,英伟达拥有一款“真正革命性”的芯片产品,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增速”。不过,他对该股的评级为“中性”,目标价仅仅为90美元位列华尔街最悲观价位。展望未来几年,分析师卢里亚表示,他怀疑英伟达的核心客户群体,比如亚马逊AWS等据计算巨头,是否将持续性地耗费足够多的资金来推动华尔街对该公司业绩的强劲增长预期。“对英伟达的谨慎来自于长期业绩前景,”卢里亚表示。“这种无与伦比的表现可能很难维持。”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58.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OpenAI正引爆一场全球AI安全热战

摘要:最近AI领域发生了一件重磅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北京时间6月20日,OpenAI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伊利亚(Ilya Sutskever)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宣布,将创办一家“安全超级智能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 Inc.,简称SSI)。 “SSI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名字、我们的整个产品路线图,因为它是我们唯一的焦点。我们的团队、投资者和商业模式都是以实现SSI为目标。”伊利亚、科技企业家和投资者Daniel Gross、OpenAI前科学家Daniel Levy在该公司官网发表的联合署名文章中称,“构建安全的超级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问题。我们计划尽快提升能力,同时确保我们的安全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伊利亚透露,该公司已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直接的安全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只有一个目标和一个产品:一个安全的超级智能。但目前,SSI并未公布公司的股东、科研团队和盈利模式。实际上,伊利亚离开OpenAI,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与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为核心的管理层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如何驾驭超级AI、AGI(通用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等问题上存在相反的观点。其中,奥尔特曼和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倾向于加速商业化,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支持AI模型的算力需求,力求快速增强AI的力量;而伊利亚等人则希望AI更安全。去年11月,双方矛盾激化,OpenAI上演“宫斗”大戏,结果奥尔特曼和Greg Brockman在短暂离职后重归OpenAI,原董事会中的多位董事离开,伊利亚则在今年5月宣布离任。对此,国内AI安全公司瑞莱智慧(RealAI)CEO田天对钛媒体AGI等表示,奥尔特曼和伊利亚之间的分歧在于对AI安全的“路线之争”,伊利亚的新公司就是为了 AI 安全目标而设立的。田天指出,包括伊利亚、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等人认为,AI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到了“非常迫切”去解决的程度。如果现在不去做,很有可能就会错过这个机会,未来再想亡羊补牢是“没有可能性”的。“大模型领域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对于大模型预期非常高,认为它在很多领域都能去应用,但其实现在,真正在严肃场景下的大模型应用典型案例还是非常少的,主要问题在于 AI 安全上。如果不解决安全可控问题,对于一些严肃场景,是没有人敢去信任AI,没有人敢去用它(AI)。只有说解决安全、可信问题,AI才有可能去落地和应用。”田天表示,如果一些商业化公司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并毫无边界快速往前跑的话,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安全危害,甚至可能对于整个全人类有一些安全风险和影响。早在聊天机器人ChatGPT发布之前,伊利亚便提到AGI对人类社会可能的威胁。他把AGI与人类的关系,类比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称“人类喜欢许多动物,但当人类要造一条高速路时,是不会向动物征求意见的,因为高速路对人类很重要。人类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关系也将会这样,通用人工智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AGI,即人工智能已具备和人类同等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简单而言就是能说会写,具备计算、推理、分析、预测、完成任务等各类人类行为。这样的AI曾经遥远,但在OpenAI推出第四代模型GPT-4且正训练第五代模型GPT-5时,AGI看似近在咫尺。今年以来,AI 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关注。今年1月,美国一位流行歌手被人用AI恶意生成虚假照片,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给歌手本人造成困扰;2月,香港一家公司遭遇“AI变脸”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港币,据悉,这家公司一名员工在视频会议中被首席财务官要求转账。然而,会议中的这位“领导”和其他员工,实际都是深度伪造的AI影像。诈骗者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资料,合成了首席财务官的形象和声音,并制作出多人参与视频会议的虚假场景。整体来看,为了实现AGI目标,当前,AI系统在设计上主要面临五大安全挑战:软硬件的安全:在软件及硬件层面,包括应用、模型、平台和芯片,编码都可能存在漏洞或后门;攻击者能够利用这些漏洞或后门实施高级攻击。在AI模型层面上,攻击者同样可能在模型中植入后门并实施高级攻击;由于AI模型的不可解释性,在模型中植入的恶意后门难以被检测。数据完整性:在数据层面,攻击者能够在训练阶段掺入恶意数据,影响AI模型推理能力;攻击者同样可以在判断阶段对要判断的样本加入少量噪音,刻意改变判断结果。模型保密性:在模型参数层面,服务提供者往往只希望提供模型查询服务,而不希望暴露自己训练的模型;但通过多次查询,攻击者能够构建出一个相似的模型,进而获得模型的相关信息。模型鲁棒性:训练模型时的样本往往覆盖性不足,使得模型鲁棒性不强;模型面对恶意样本时,无法给出正确的判断结果。数据隐私:在用户提供训练数据的场景下,攻击者能够通过反复查询训练好的模型获得用户的隐私信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张宏江在2024北京智源大会上表示,过去一年大模型发展速度之快,行业纷纷探讨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路径与曙光,但AI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不容忽视。“当我们从不同层面 AI 能安全问题进行审视,除了对社会偏见,错误信息,潜在的工作替代或者大模型、自主机器人带来的大规模自动化而导致的工作流失,以及潜在的加速财富集中或财富两极化等问题有所了解,更应该关注 AI 可能带来新的经济体系和包括潜在的灾难性风险或误用事故,甚至可能导致延伸性的人类风险。AI 安全已有很多声明和请愿,但更重要的是明确目标、投入资源、采取行动、共同应对风险。”张宏江表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表示,水深流急,AI安全已进入风险很突出的阶段。应对AI安全风险,需要对AGI水平和能力进行分五级,而且,人类应该致力于解决 AI 安全问题,加强与国际社会在AI安全领域的合作,确保AI技术可控,迎接安全AGI的到来。AGI水平和能力的五个级别生成式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生成式AI的强大能力用于建立信息安全规范,将制约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变为“压舱石”?业界一直在探索“用技术治理技术”的方案。就在6月21日,瑞莱智慧推出全球首个可实时检测AI合成内容产品RealBelieve,中文名“尊嘟假嘟”。据悉,与此前国内外AIGC检测产品被动上传检测不同,RealBelieve主要面向终端用户,能够提供主动实时检测防护,可接入视频流鉴别人脸真伪,也可在用户浏览网页内容时提供AIGC合成可能性提示。不仅可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多种模态的文件上传检测服务,还可以通过浏览器插件的形式实时提示用户所浏览网页的疑似AI合成内容,变被动为主动。目前,尊嘟假嘟RealBelieve已开启内测招募。田天表示,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专攻 AI 安全领域的公司,瑞莱智慧已服务百余家政务、金融等领域客户。随着AI技术的发展,安全在整个AI发展中的优先级一直在往前去走。未来 AI 技术要往超级智能方向发展的话,必须要建立整个安全体系,从而确保形成安全的超级智能技术。“如果现在不去做好 AI 安全的话,可能后面我们就没有机会了。”田天称。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56.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优惠券99999元、88888元……多地保时捷门店7折大促销

摘要:宝马、奔驰等开启腰斩式降价后,另一家豪华品牌保时捷也撑不住了。保时捷经销商在一些区域针对Macan、Taycan等车型已经开启了最高7折的降价促销,一些门店还给出99999元、88888元、66666元等大额优惠券,进行多款车型大促销。 大降价背后,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崩塌。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销量同比暴跌24%。这也让其交出了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答卷”。继此前的经销商逼宫风波后,其近日又陷入股东逼宫漩涡中,被质疑电动化战略失误。如今的保时捷,正在内外交困。门店大发优惠券,7折就卖?最近,保时捷只卖44万的话题火了。据媒体报道,保时捷华南区域一家终端门店称,目前旗下Macan车型在进行优惠促销活动,最高优惠高达16万元。优惠后,这款保时捷SUV的最低起售价格仅为44.8万元。新浪科技在汽车之家、懂车帝等网站上看到,保时捷Macan的厂商指导价为57.80万-85.80万元,经销商的公开报价也为57.80万-85.80万元。不过新浪科技发现,保时捷Macan的近期成交价有所下降。汽车之家的2024款Macan 2.0T车主价格页面显示,这款车型的最低裸车价格为46万元,购车时间为今年5月11日,购车地点为广东揭阳。这个价格相较于57.80万元的官方指导价优惠了11.8万元,相当于打了8折;加上车船使用税、购置税、强险等一系列费用,最终购车全款为51.47万元,相较于57.80万元的官方指导价也优惠不少。另外,在山东、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这款车均出现了50万元以下的裸车价。新浪科技发现,保时捷Macan在深圳地区的报价更低,有深圳门店向新浪科技给出了44.8万元的最低裸车价报价,相当于打了7.7折。与此同时,多家保时捷深圳门店均给出大额优惠券促销,金额在10万元、8.8万元、6.6万元、3.5万元不等,这些优惠券针对多个车型,不过一些优惠券也会有分期贷款、购买装饰等要求。实际上,不只是保时捷Macan,保时捷Taycan也在降价促销。在汽车之家上,2024款Taycan 4的官方指导价和经销商报价均为103.80万元起,但其车主裸车平均价为80.49万元,车主购车全款均价82.66万元,相比官方指导价优惠超过20万元。其中一位车主在今年5月22日购车,购车地点为吉林长春,裸车价仅为74.10万元,相比官方指导价优惠了29.70万元,相当于打了7.1折。在深圳地区,保时捷Taycan的经销商报价为62.90-178.80万元,而厂商指导价为89.80-199.80万元,最高相当于打7折。由此可见,保时捷在华南区域的价格体系确实出现了崩塌。营收销量双双下滑,交出最差业绩保时捷大降价背后,还是因为其在中国市场销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保时捷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开始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此前连续20年刷新在中国市场销售业绩。但从2022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开始连续下滑,这与过去数年的加价抢购形成鲜明对比。具体来看,在2022年,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30.98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为93286辆,同比下滑2.5%,成为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2023年,保时捷全球交付32.02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中国市场交付7.93万辆,同比下滑15%,再次成为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并且跌幅明显扩大。而今年一季度,保时捷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其销量及营收均出现大幅下滑,创下了自2022年9月在德国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销量方面,保时捷一季度销售7.76万辆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3.9%,在全球汽车销量复苏的情况下,保时捷未能保持增长势头;中国市场销量则从2023年一季度的2.13万辆销量降至1.63万辆,同比降幅24%。全球和中国市场销量均同比下滑的背景下,保时捷一季度营收达到90亿欧元,同比下降10.8%;其中,车辆销售额为81亿欧元,同比下降12.7%。受销量下跌和价格下探的影响,保时捷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3.4%,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3%;销量利润率也降至14.2%,同比减少了4个百分点。保时捷方面表示,中国消费者需求下滑对该公司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由于保时捷即将对四款车型进行改款,因此预计保时捷今年年初可能会陷入销量低谷。保时捷销量下滑背后,一方面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转型不利,另一方面是中国厂商的快速崛起,让保时捷原本很稳固的消费群体开始分化。实际上,这也是国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的尴尬局面。以奔驰为例,今年一季度其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2%。中国这个最大市场表现不佳,也极大影响了奔驰的全球业绩。宝马同样如此,根据一季报,宝马集团营收同比下滑了0.6%,利润同比下滑了24.6%;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了3.8%。遭遇经销商、股东逼宫在销量不断下滑之下,今年5月,保时捷陷入经销商逼宫风波。多方消息称,有三家保时捷中国经销商对2024年销售任务产生异议,公开“逼宫”德国总部,要求换高管、给补贴,否则拒签销售目标计划并停止进车。汽车博主“孙少军09”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分析,保时捷与经销商矛盾“激化”,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保时捷销量大跌,纯电车型卖不动;车价跳水,经销商亏本卖车;为完成销售任务,保时捷中国选择“压库”,经销商撑不住。逼宫风波最终以保时捷中国与全体授权经销商发布联合声明而暂告一段落。声明称,保时捷中国与经销商一同寻求有效的方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商务政策、本土客户洞察、客户服务以及电动化转型等关键领域。不过,尴尬的是,最近保时捷又再次遭遇利益攸关方逼宫。在近日的保时捷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对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坚持明年电动汽车销量占一半以上的目标表示质疑。有股东认为,保时捷电动车型销量不高的原因是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放缓,这已经威胁到公司的销量和利润,因此呼吁保时捷放慢电动化进程。对于保时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如果放慢电动化进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竞争力无疑将进一步下降;而继续加快电动化进程,又将影响到利润表现。内外交困的保时捷,该何去何从? 文 | 新浪科技 张俊 原文:https://m.cnbeta.com.tw/view/1435857.htm

Report

Unwanted commercial content or spam

Pornography or sexually explicit material

Hate speech or graph violence

Harassment or bullying

Other

Join kefu_004’s channel

Package

LV2($ 3.33/month)

Renew

10/29/2024

Total 3.33 FebCoins

Account balance

Recharge

Subscriptions can be cancelled at any time, and after cancellation, you will continue to have access to the content until the next billing cycle.

Send article

Everyone

Only Me

Everyone

Send CopyDone

Add File
FebBox
Other

Izumi Katsuyoshi

send message

Add File
FebBox

Photo Album

Jun 11,2021 13:33

Edit

View, comment and edit

View

Can view and comment, but not edit.

Comments

Block this user

Type a comment

0/400

After closing, the input will be lost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unsubscribe?

Speed 0.5 0.75 Normal 1.25 1.5 2.0

Time 15min 30min 60min

Voice

Microsoft Kangkang

Chinese (Simplified, PRC)

Chinese (Simplified, PRC)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Microsoft Kangkang

Exit Reading

Suspend